健康说
当前位置:健康说>资讯>正文

自测血压鉴别真假高血压

  
2018-04-10 02:02:13  阅读:856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毅

  首先,能了解自己血压的真实情况。“有很多人一到医院血压就高,出了医院或进行24小时监测血压却正常,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白大衣’高血压。”我国估计有“白大衣”高血压4000万人,隐蔽性高血压5000万人,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对高血压的“真假”进行鉴别。

  鉴别真假高血压

  第二,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便于坚持药物及生活方式治疗。我国现有2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控制率却不足一成,原因之一就是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压情况,光凭感觉用药。相当多的农民从未测过血压,只有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高血压,甚至发生了脑出血时才被发现长期患有高血压。

  第三,自测血压还能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除了上述人群,欧洲高血压学会还建议,老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以及孕妇、糖尿病患者,都应坚持自测血压,因为这些人可能因血压骤然升高而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等,如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应及时自测血压。

  另外,注意到以下6个细节,能使测量更加准确。

  1、选择符合国际标准的血压计,并提前校准,袖带至少覆盖上臂的2/3。

  2、测血压前休息5分钟,等呼吸平稳、心跳正常了再测。运动、情绪激动等都会使血压波动。

  3、无论是坐位还是卧位,上臂和血压计都要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立位性低血压情况的人,还应再测一下站立位血压。

  4、测量时要保持安静,不说话,手臂也不要活动。

  5、每次最好测2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如果两次血压值读数相差5毫米汞柱,应再测一次,以3次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6、高血压患者最好定期自测血压,并将每次的数值记录下来,帮助医生正确判断病情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人的工作需要用到电脑,整天对着电脑,除了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以外,最受不了的应该数颈椎了。此外,手机也正在成为人们手上的“宝贝”,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低头玩手机。这样一来,即使不是对着电脑的上班族,也很容易出现颈椎的问题。

  颈椎病不仅会表现为脖子酸痛,还会使人的神经受到压迫,出现视力模糊、头痛、失眠、肢体麻木等多种不适。那么,我们该如何对颈椎进行日常保健呢?

  如何防治颈椎病

  1、转脖子

  当你长时间地处于同一姿势时,就需要不时地转动脖子来保养颈椎了。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可以采取转动脖子的方式来缓解颈椎疲劳。

  方法是这样的,只转动头部,身体不动。先尽量地低头,之后再尽可能地抬头,停留几秒钟之后将脖子左转、右转。最后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绕动作,这一整套动作做下来大约需要五分钟的时间,可以多做几次。不过,动作一定要缓和一些,不要太用力,以防伤及颈椎。

  2、按摩

  在脑后两侧的凹陷处,有着非常重要的穴位,叫风池穴。它可以使颈部的气血通畅,并缓解由颈椎病引起的眼部不适,对于缓解眼部疲劳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极大地舒缓颈椎的压力,每次可按揉50次,效果显著。

  如果怕穴位找的不对也没关系,把双手搓热以后,反复地摩擦颈部,直至颈部有灼热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以促进颈椎的健康。

  3、拍肩膀

  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颈椎的血液循环,对于防治颈椎病效果是非常好的,那就是拍肩膀。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意思就是说,左手拍右肩一次,之后再用右手拍左肩,一共拍七十七下。

  当然,这“七十七只”是个概述,并不是说每次只能拍到这个数目。拍打肩膀的时候,可以从前面拍,也可以从后面拍,不过,胳膊都要够得尽量远一些,效果才更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以及全世界发病率都很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约在2%~4%。到目前为止,全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在3000万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健康杀手"。糖尿病是一种影响全身脏器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可导致失明、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肢体坏疽以致截肢、昏迷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人类的疾病由一种慢性病而引发出多种疾病的,糖尿病当属前首。

  十六条患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1、有多饮、多食、多尿、乏力者;

  2、体重减轻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体重减轻者;

  3、易患疖痈,尤其发生在冬季;

  4、反复尿路、胆道、肺部或其它感染者;

  5、妇女外阴瘙痒而非滴虫感染者;

  6、有感觉障碍、疼、麻等到等周围神经炎症状者;

  7、较早出现白内障或视力减弱者;

  8、间歇性跛行、下肢疼者;

  9、下肢溃疡久不愈合者;

  10、浮肿、蛋白尿,类似肾病者;

  11、尿潴留、顽固性便秘或腹泻者;

  12、早期出现动脉硬化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

  13、有分娩巨大婴儿(体重大于4公斤)史者;

  14、有反应性低血糖者(容易饿、心慌、出汗);

  15、特别肥胖者或特别消瘦者;

  16、有糖尿病家庭史且40岁以上者。

下一篇:皮肤病

专家指点

  • 美报告美医疗系统内部混乱分裂导致抗击新冠疫情不力

    海外网4月26日电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

  • 2023年 智慧医疗行业出现一匹黑马 (巡康网)

    北京万健君康医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