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全身骨骼的骨质从小到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出生到20岁前,骨代谢处在正平衡期,这时除满足生长发育外,还要有储留,钙的吸收大于排泄,骨骼生长旺盛;20岁以后进入钙平衡期,钙的吸收和排泄基本平衡,此阶段骨质仍有增长;大约在35岁或40岁左右单位体积内的骨质达到顶峰为峰值骨密度,此后很快进入负钙平衡期,钙的吸收少而排出多,骨质逐渐丢失。那么,该如何从儿期开始预防骨质疏松呢?
防治骨质疏松有两小误区
误区一:长期补钙易患结石
美国一项对于45510名男性历时四年的追踪研究显示,每天平均摄入1326毫克钙的人比每年摄入516毫克钙的人患结石的机会减少三分之一。而一项对9173名女性连续12年的调查也表明,高钙饮食者比低钙饮食者患肾结石的可能性减少了35%。
黄宏兴指出,发生肾结石的原因不是因为钙太多,而是人体中钙代谢发生了紊乱,造成不正常的“钙搬家”所致。当钙代谢紊乱时,随着骨钙减少,而血钙和软组织的钙却增加了,软组织中钙过多会造成结石、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老年性痴呆。然而,长期补钙的话,可帮助血钙稳定,改善钙代谢,最终降低血钙和软组织中钙的含量,反而减少结石的发生。
误区二:治骨质疏松,最好办法是补钙
有些人走向另一极端,觉得出现骨质疏松后,每天补钙、多晒太阳是最好的办法。“钙的代谢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起作用的结果,单纯补钙效果并不好。”黄宏兴说,破骨细胞使旧骨被破坏,将骨头里的钙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和细胞外液中,而成骨细胞则促使新骨形成,肠道吸收的外源性钙和人体重吸收的钙不断沉积在新骨中。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破骨细胞的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的作用,此时补钙,就像获得了修补墙壁用的水泥,而药物就像是泥瓦匠,将钙“砌到墙壁”里,因此只有将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防骨质疏松要从儿期开始
儿童青少年要获得理想的骨质增长需要更大的正钙平衡。尽管儿童青少年具有比生命任何阶段更强的储留钙的适应能力,然而钙的摄入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获得最大钙平衡值及最大钙储留。有资料显示,9岁-17岁儿童青少年获得最大钙储留时,膳食钙摄入的界限值为1500毫克/天;还有资料显示,12岁-14岁女孩获得适宜钙储留时钙摄入量至少不应低于1300毫克/天。
另外,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在出现骨质疏松的同时,又可见骨质增生。这是因为钙的代谢,除与吸收和排除有关外,还与很多激素密切相关。当体内的钙丢失量大于摄入量时,骨骼因脱钙而疏松,继发血钙增加,随之降钙素分泌增加。这些,促使成骨细胞活跃,加速新骨形成,因此在关节端呈现肥大病变,此称为骨质增生或骨刺。可见,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是骨骼缺钙所引起的一对孪生病,其根源都是钙摄入不足。
抑郁症有什么症状?精力枯竭是抑郁症吗?精力“枯竭”,患者感到没有精力,似乎生命之泉已经枯竭。患者自感体力不济,容易疲劳,全身乏力,觉得做任何事都很吃力而感力不从心。他们感到梢力不如以往,能力不如以前,因此无法胜任原先工作。
有的感到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减退,头脑空虚,反应迟钝“好似一团浆糊”,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他们什么也不想千,根本没有动力,好像缺少了发动机,这架机器再也转动不起来。病人有时也想振作精神,可实际上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真是什么也做不好、做不成。有个病人说:“我眼睁睁地看着一枚缝衣针掉到地上,却实在没有弯一弯腰的力气去拣它。”有些原来很勤快的家庭主妇却让被褥乱堆在床上不加整理,桌上摊满了脏碗筷碟也不去洗涤。对她们来说,哪伯做一件平常很容易的事也觉得是个负担。有些病人把这种情况归咎于白已可能患了某种躯体疾病。诚然,医学上有所谓“慢性疲劳”和。“枯竭综合征”的诊断,许多病理性的疲劳,是肝炎、肾炎、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慢性感染等躯体疾病的症状。若排除了这些疾病,持久性的疲劳便是抑郁症症状。还需注意,病人的这些表现并非有意懒散,对他们来说,做点事情“非不为也,而不能也”,不似精神分裂症的“疏徽”是源于情感意志衰退。
抑郁患者病情严重以后非常可怕,我们大家也许看到过或是听到过一些有关于抑郁症发作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比如“北京曾有一名抑郁患者、因为没有治疗所以病情非常严重、最后心理变态成为了一名专门强奸小女孩的“强奸犯”这一事实曾轰动一时”,所以得了抑郁症以后要积极的治疗,而抑郁症的危害还有很多,现在就来讲一下常见到的抑郁症的危害。
一、影响躯体健康
很多患有抑郁症的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患者常感到反复或持续出现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全身无力、心悸、胃纳失常、体重减轻等躯体问题,当这些症状出现后不能很好有效地得以解除,只会给抑郁症患者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从而加重抑郁症。
二、破坏心理健康稳定性
抑郁症患者在疾病发生时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有的患者还会有一些幻觉症状和恐怖症状。患者看待问题的时候总是不能客观的看待问题,他们根据自己的悲观理解解释每天的人和事。芝麻大的问题被放大到西瓜大小。再进行不断的追问、剖析,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三、干扰社会功能
抑郁症的患者不仅严重的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严重的影响了周围人的生活质量。重度抑郁症患者往往思维联想缓慢,并且语速馒,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这使患者的人际交往困难重重。另一方面,重度抑郁症使患者行动缓慢,甚至卧床不动,呈现抑郁性木僵状态,几乎完全剥夺了患者的自理能力。
四、带来死亡阴影
据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但患上抑郁症的人大多数“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25%的患者知道。临床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10%,其中有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尽管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前写下的遗书中,都称死亡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事实却是严重抑郁症控制了人的大脑,折磨人的精神,才逼得患者走投无路,选择极端的死亡来解脱。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合作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研究表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不仅对母婴危害很大,而且增加了母体和子代远期发生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很多孕妇为了控制血糖只控制饮食,甚至饿肚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孕妈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下面让小编为你解答。
糖妈控糖不能只靠饮食
产检糖尿病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后,很多“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时期能不用药就不用,严格控制饮食就能把血糖管理好。专家表示,“糖妈妈”的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现实是饮食控制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而饮食控制不佳对孕妇和胎儿都会带来危害。如果饮食控制宽松,就容易发生高血糖,高血糖可能导致孕妇妊娠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同时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还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如果过度控制饮食,“糖妈妈”可能出现低血糖、营养不良、饥饿性酮症等危险,同样对胎儿造成出生体重低、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受影响等一系列危害。因此,专家强调,“糖妈妈”如果饮食控制一周血糖仍未达标,就应在合理运动饮食的基础上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以避免过度的饮食控制,管理好血糖,减少不良妊娠并发症。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怀头胎时发生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再怀孕的话,一定要加强预防,孕前先检查,怀孕后要从孕早期就开始注意合理的饮食营养,注意体重的合理增长。
孕妈预防糖尿病各阶段都很重要
刚刚怀孕的时候
孕妇体内此时还存在许多特有的抗胰岛素的激素,使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如果不能维持这一生理性代偿变化,就会导致血糖升高。但是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怀孕5、6月时发现尿糖阳性
出现怀孕中期发现尿糖阳性的情况时,孕妇不要过于紧张。尿糖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它不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依据。尤其是在怀孕4个月之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而且其他非葡萄糖如乳糖排出不断增多,所以许多孕妇常会出现尿糖阳性,但此时血糖却是正常的。因此不能因为妊娠期尿糖阳性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而应该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血糖筛查、糖耐量试验)确诊。
假如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有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听说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生的婴儿,将来体格和智力发育都会比正常儿童差,担忧之下往往在孕期大量服用不同类型补充剂,但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确实会产生多种影响,但对这些影响的主要预防手段不是补充”外源“,关键还是控制好血糖。
如果已经分娩
产后随着胎盘的排出,体内分泌拮抗胰岛素的激素量急剧减少,胰岛素需要量明显减少,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不需要再用胰岛素,而且部分人的血糖水平在产后6周会恢复正常。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产后会转化为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