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的高温天气,已经让不少人都患上了中暑。而杭州10例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中,就有9例是老人……
为何老人总是中招?
原因让人唏嘘:为了省点空调费
据《钱江晚报》报道:记者从杭州各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共有10例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其中9位是老年人。
余杭区中医院
80多岁的庞奶奶,孝顺的子女给她的房间配齐了电视机、空调、电风扇。可庞奶奶始终没学会使用空调遥控器。她给子女们的回复,是吹不惯空调的凉风。
7月26日晚饭后,庞奶奶回房间休息。晚上11点多,家人发现老人倒在地上,浑身滚烫、四肢僵硬、呼吸微弱、呼之不应。
“患者被送来时,已经没有呼吸心跳,体温超过了42度,温度计直接爆表。”接诊医生说到。
杭州市西溪医院
刘阿姨今年64岁,这是她第一次来杭州陪女儿,不太适应杭州的高温。为了省钱,家中空调她偶尔才开一下,开了也很快就关掉。
前一天,刘阿姨感觉身上热热的,第二天早上做饭时,突然昏倒。送到医院时,她体温高达42℃,肝肾功能衰弱。经过抢救,阿姨终于有了意识。
……
通过新闻报道我们了解到,杭州各个医院的中暑患者中,严重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原因大多也是因为舍不得开空调。
中暑分为三级:
先兆中暑。人处于高温环境中一定时间后,会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这时候体温正常或者稍有些升高,这是中暑的前兆。
轻症中暑。这是不但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同时人体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跳动等表现,体温也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
医生介绍到:老年人汗腺功能退化,不容易出汗,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上升更快。而且老年人体弱,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耐受力差,一旦患上热射病,就会危及生命。
中暑不是小事!
女子错误解暑,结果住进ICU
据《潇湘晨报》报道:长沙最近就有位女士,重度中暑狂饮水降温,反致水中毒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46岁的高女士发现自己头昏脑涨、浑身无力,便自行处理。两天后,症状并未缓解,她也没有引起重视,只是在宿舍休息,开着风扇缓解暑气,期间喝了不少温水。
结果同事前往宿舍看望时,发现她意识模糊,浑身发烫,便赶紧送往医院。
" 送来时体温高达 40 度,心率达到 158 次,还有水中毒的症状。我们立即为其进行快速降温处理,在 2 小时内快速将体温降至 38.5 ℃以下,尽可能减轻对大脑、心脏的损害。" 医生介绍到。
经过诊断,高女士患的是热射病。该病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中暑类疾病,以高热和意识障碍为特征,可引发并导致人体器官受损衰竭,死亡率达 50% — 60%。
一旦出现热射病的症状,最有效的手段是迅速降温。医生建议:首先是脱离高温环境,把病人赶快移到阴凉的环境当中去,用冷水反复擦拭皮肤来进行降温;其次是补充淡盐水,或者进食含盐饮料以补充水和电解质。
" 像高女士自行处理了两天,病情还加重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脱离高温环境 ,另外她只喝白开水的做法是错误的,容易水中毒。" 医生介绍到,好在抢救及时有效,高女士目前已基本痊愈。
医生提醒:若体温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 " 普通中暑 " 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在大热天里,很多市民都会手边备着几款防暑药品,尤其是熟知的藿香正气类,但这类防暑药其实并不适合高温中暑者。小康妹儿以前也写过关于藿香正气水、中暑、防暑的稿件,大家可以戳链接进行回顾
长期待在空调房,也会中招!
夏季高温,到底应该怎么办?
不吹空调要生病,那一直开着空调是不是就不会生病了?当然不是。
长期待在空调房里,人们对热的耐受力也逐渐下降。如果将空调温度设置的过低,出门时室内外温差大,体温调节中枢无法适应。或者从酷热的室外突然进入室内,温度下降过快,人体也会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有的甚至也会有中暑的症状。
一直处在空调环境中,还会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被称为空调病或空调综合征。
这时候就有朋友要问了:“开空调要生病,不开空调要中暑,小康妹儿你到底要怎样?”
当气温不高时,可以吹吹风扇。以30分钟到一小时为宜,距离以2米左右为宜,且不要对着身体直吹。
当气温较高、酷暑难耐时,空调就赶紧开起来了,别省那个电费,毕竟身体健康最重要!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何预防“空调病”?
根据室外温度合理调整空调温度,以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8℃且室内温度不低于26℃为宜,相对湿度最好为40~60%。
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适当打开门窗通风。
如需长期在空调室内,需多喝水,适当进行室外活动。
不要正对空调通风口吹风,出汗时不要直接吹风,注意颈椎、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
注意室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良好,定期进行室内消毒,定期清理空调。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不管是风扇还是空调,都不能对着头面部猛吹。出汗、醉酒、洗头后也不宜立即吹风扇、空调!
新闻来源:钱江晚报、潇湘晨报
部分内容综合自:广州日报、新闻晨报、江阴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广东卫生信息、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人民日报、CCTV生活圈
图:123rf等 编辑:豆豆